農作物生長期間,病蟲草鼠害堪稱“攔路虎”,直接影響產量與品質,而合理噴施農藥是防治這些問題、保障作物穩(wěn)產提質的關鍵手段。如今,隨著抗性病蟲草害日益增多,新型農藥不斷涌現,品種愈發(fā)豐富多元,這就要求農戶們必須熟練掌握農藥特性與施用技巧,才能充分發(fā)揮藥效,避免因使用不當引發(fā)藥害。
進入夏季,氣溫持續(xù)攀升,蔬菜、瓜果等作物迎來生長關鍵期,此時病蟲害風險也隨之加大,科學噴藥顯得尤為重要。不少農戶誤以為中午高溫時段噴藥,能借助高溫增強藥效,快速殺滅病蟲害,實則這是常見誤區(qū)。正午時分,強光與高溫并存,藥液會快速揮發(fā),難以被作物有效吸收,而且害蟲多躲藏在葉片背面避暑,實際防治效果大打折扣,反而可能因藥液濃度驟升灼傷作物。
真正科學的噴藥時間的是上午8-10點或下午17點以后。上午8-10點,葉片上的露水已自然風干,氣溫尚溫和,正是害蟲覓食、活動的活躍期,此時噴藥既不會因露水稀釋藥液導致藥效下降,也能避免高溫引發(fā)的藥液蒸發(fā)過快問題,讓藥劑充分作用于目標害蟲。下午17點后,氣溫逐漸回落,光線變緩,害蟲再次活躍起來,此時溫度穩(wěn)定,藥液濃度不易波動,滅菌除蟲的效率更高,對作物的刺激性也更小。
若噴藥時間不當或操作不規(guī)范,很容易引發(fā)藥害,給作物帶來不可逆的損傷。藥害常見表現有三類:一是斑點黃化,葉片、莖稈及果實上出現大小不一的不規(guī)則斑點,影響光合作用與養(yǎng)分運輸,嚴重時整株會失綠枯萎;二是器官畸形,過量或不當用藥會抑制作物生長,導致葉片卷曲、根部叢生、果實畸形,大幅降低食用價值;三是落花落果,植株的花和果實吸收過量藥劑后,易出現落葉、落花、落果現象,坐果率和結實率顯著下降,直接影響收成。
想要避免藥害、提升噴藥效果,除了選對時間,還需遵循規(guī)范的噴施流程。首先要摸清田間情況,噴藥前明確病蟲草害的種類、危害程度與分布范圍,再針對性選擇藥劑——農藥針對性極強,盲目用藥不僅無效,還可能損傷作物。其次要選對藥劑,務必前往具備正規(guī)資質、信譽良好的店鋪購買,切勿貪圖便宜選購無生產日期、無生產廠家、無合格證書的“三無”產品。
噴施時,第一步要仔細閱讀農藥說明書,明確適用作物、注意事項及精準的配比濃度,結合病蟲害嚴重程度合理調整用量:過量易引發(fā)藥害,用量不足則無法達到防治效果。此外,藥害可防可治:預防方面,噴藥前需關注氣溫、濕度、降雨、土壤條件及光照情況,避開不利天氣;治理方面,若發(fā)現藥害初期癥狀,應立即用清水噴淋作物,沖洗殘留藥劑,隨后補充促生長肥料與調節(jié)劑,幫助作物恢復長勢;若藥害嚴重,補救無效時,需及時拔除受害植株,改種新茬作物,最大限度減少經濟損失。